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

不孕症需作哪些檢查(examinations)?

臨床小故事: 醫師為什麼不幫我早一點做輸卵管檢查?
 A小姐結婚已經有三四年,排卵功能與先生精蟲都稍差,兩年前來醫院看一位 L教授的門診,吃過排卵藥,也做過五次人工授精,但是都沒有成功懷孕。來門診時覺得之前的治療狀況都很理想,但還沒有懷孕,因此幫她安排了一個子宮輸卵管攝影檢查,結果兩邊輸卵管都堵住了。A小姐就抱怨之前的五次人工授精都白作了,醫師為什麼不早些安排檢查,浪費她的時間?我回答說,如果我是第一個看診的醫師,也會先作人工授精,而不會先排這種有點侵襲性的檢查,因為這種檢查會痛,會流血,有時也可能感染。因為A小姐沒有骨盆腔發炎或手術等歷史,當然會根據最可能的原因來治療,不可能把不孕症的檢查都做完才治療,因為還有子宮鏡,腹腔鏡等檢查哩。我跟L醫師的差別可能是,我會在三四次人工授精後就排這種侵襲性檢查,L教授可能會等四五次之後才排,而到底幾次才恰當,可能根據病人狀況,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。   

一﹑排卵與基礎體溫表檢查
一 看到基礎體溫表,有些病人就說量過好多次了,都沒有用,別的醫師都叫我作排卵測試比較準。我得花一些時間讓她們明瞭,基礎體溫表不只量排卵而已,舉凡月經 來的血量,幾天會乾淨,牽涉到卵巢功能是否退化?濾泡期縮短,是否意味著卵子快速長大。黃體期長短,有可能牽涉到卵子周圍細胞的支持度不夠。另外體溫表還 可記錄到與先生同房的頻率,可瞭解與不孕的關係。另外,從體溫表的鉅細靡遺的紀錄,可了解她對這件事情投入的程度,我就看過有人把晚上開窗,踢棉被或開冷 氣睡覺,吃了兩顆普拿疼這些事都記載在體溫表上,密密麻麻的,通常有這種體溫表的人都很快會懷孕,因為天道酬勤嘛!
體溫的升高或下降受很多因素影響,當然黃體素是其中之一。在排卵之前,黃體素都很低,因此口溫經常低於攝氏36.7度,排過卵才會高溫,一般只要增加0.2度 就稱為高溫,因此體溫計必須準備婦女體溫計才準。至於以前說電子的不準,因為電子儀器越來越精密,如果用同一支不錯品質的電子體溫計,我想也還可以。至 於,是不是特別低溫才排卵,到不一定。因為有三分之二的體溫表,並看不出哪一天特別低溫,而且有人高溫三天才同房,也懷孕,有人打了hCG,超音波也追蹤到卵泡排掉了,可是一連三天都還低溫,所以哪一天排卵,並不能百分之百從體溫表看出來。
既 然不能準確知道排卵,那量體溫還有什麼意義?因為看醫生是每一個禮拜一次或半個月一次,體溫卻可以每天量,可以提供更多的資訊,尤其在不同醫師間看診,例 如上班因素或卵子成熟因素,別個醫師可以從體溫表迅速抓到訊息,比去病歷中翻來翻去來得快一些。而且過去幾個月,或幾年的體溫記錄,可以從縱向觀察到病人 的卵巢興衰史。我們有不少人,就是只量體溫就懷孕的,誰說量體溫不重要呢?

二﹑基本精液檢查
不 孕症直接或間接的男性因素造成的,其實還不少,但在台灣,常常還是女性先來看診,理由是先作女方的檢查,沒有問題了才叫老公來。但是,什麼叫沒有問題?幾 乎沒有一個人是沒有問題的,只是問題的嚴重與否罷了,說不定老公的問題比較嚴重哩。好了,就算女方有第四期的子宮內膜異位症,男性精蟲分析結果正常,一定 是女方出問題嗎?我們有時安排這樣的夫婦作試管嬰兒,才發覺根本十幾個卵都沒有受精,所以,表面上有問題的,不見得就是問題所在,而且懷孕是兩個人的事, 男生走進婦產科門診,我們覺得一點也不奇怪,只覺得這對夫婦很smart,不是懷孕了才來攙扶,懷孕前也需一些溝通與互助。
尤 其,不孕症檢查,除了基礎體溫,基本精液檢查是各種項目中最簡單,也應該最早被執行者。有些婆婆帶媳婦來看診,我們如果問精液檢查了沒?往往婆婆會先代為 回答,沒問題,至於問到檢查日期與資料,就答不出來。這情形,好像是要跟婆婆生小孩,而不是跟老公生小孩。精液檢查的結果雖然簡單,但可以作為醫師治療方 式之重要參考,例如精液檢查顯示男性是無精症患者,則治療上應是男性優先接受泌尿科的評估,以便及早了解是否能由副睪丸或睪丸取精蟲,以免把大量時間著重 於治療女性配偶,而誤了治療先機。
如何檢查精液呢?男性配偶禁欲25天,以手淫方式把全部精液收集在醫院診所提供的收集盒中,收集時應把精液直接射入容器中,而不可先使用保險套或其他器皿取集。如果真的是手淫取不出來,可以使用特殊的保險套,如SCD (semen collecting device),因為不含殺精劑,檢查結果會比較準。收集精液的地點最好是在醫院診所的取精室,如果不方便也可以在家裡收集,並於1小時內送至實驗室,運送過程最好保持收集盒溫度在20℃到40℃之間。精液送達之後,實驗室人員將予以檢查精液之液化時間、外觀、體積、黏稠度、精蟲濃度、精蟲型態、與精蟲活動力等項目。其正常標準如表5-1
不凝固的精液,可能是精囊(seminal vesicle)有毛病或射精管阻塞;如果精液無法液化,可能是前列腺的溶解酵素缺乏,如此將影響到精子前進的能力。PH 值大於 8 者,可能是精囊的急性發炎,精囊有問題時,精液體積會少於 1.5 mL (hypospermia) 或大於 5.5 mL (hyperspermia)。我們也可以測精液內精子的濃度、形態、運動(含速度、軌跡、頭的側動情形)、精子抗體等。雖然,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所射出的精液,會有差異;禁慾時間也可能有差別,Schirren 1972 年報告,禁慾時間一至十天者,其精子濃度分別為 13, 31, 53, 82, 86, 96, 87, 105, 96, 227 x 106/mL,也就是說禁慾越久,數目越多。也跟取精方法不同有關,Sofikitis 等人於 1993 年曾報告,行房所得之精液,在體積、濃度、活動力、及正常形態上,都比手淫得到的精液來的多。但是一般而言,低濃度的精子常伴有不孕症的情形發生。但多低的濃度才會絕對不孕呢?有人曾報告低到 0.2 x 106 /mL 以下的精子,都曾經自然懷孕,當然DNA親子鑑定,與一系列的精液數據,在這種科學報告中是不可或缺的,只是畢竟那像是樂透的頭彩,一般人不能期待奇蹟,必須按照專科醫師的判斷選取正確的治療。根據一般的統計,精子濃度在 5, 10, 15 20 x 106 /mL 的精子,其累積五年的懷孕率,分別為 11, 22, 45﹪ 與 67﹪。
精子濃度的高低固然重要,但仍不能精確地預測其生殖或受精能力。活動力與型態正常比例也很重要,活動力低於50%者稱之為不正常,那麼45%呢? 有時要多作幾次,作一個平均才能比較反映出真正狀況。例如,我們常有八點鐘取卵,先生八點半取精,但活動力很差,我們要求十點鐘再取一次,結果第二次雖然 量減少很多,但活動力變得不錯。這可能是因為,先生要配合試管嬰兒,禁慾太久的關係。活動力數目是一回事,但是不是動得很活潑又是另一回事,有經驗的醫 師,或試管嬰兒實驗室操作員,能第一眼就判斷是不是有可能會受精失敗(fertilization failure),如果覺得有可能,那麼把一半或全部的卵作顯微注射(ICSI),是可以的。有時,我們也會用電腦輔助分析系統,嘗試提供一個答案,但是往往沒有很確定的答案。
精子型態,有人認為比活動力重要,尤其在ICSI還沒有發明的年代。要看清楚型態,必須染色,比較花時間。有兩種標準,如果用嚴格標準(strict criteria),只要14%以上正常,就稱是正常精液,4%以下才真正不正常。其他還有1984年的低滲透壓膨脹試驗,1985年的精核成熟度檢驗,1988年的精子與人類卵子透明層或或卵膜結合的試驗,這些都在1992ICSI發明之前,等到ICSI問世之後,評估受不受精的功能測試已經變得不重要,反正作ICSI大多可以受精。現在的問題,是在判斷是不是該作ICSI,因為近幾年ICSI被報導還是有一些疑慮存在。
另外有同房試驗(post-coital test, PCT),也是一種有關精蟲活動力的檢查。在婦女接近排卵日的前一天晚上夫妻同房,隔天早上到醫院門診(或在門診12小時之前同房), 接受子宮頸粘液的檢查,可以觀察子宮頸粘液中的精蟲數量,精蟲活動性及活動力,子宮頸粘液內是否含有白血球,上皮細胞,細菌等,並記錄子宮頸黏液的量、黏 稠性、延展性、羊齒葉狀的結晶狀況,及細胞性等子宮頸黏液記點總數,並記錄之。一般我們看的是精蟲在這環境之下,活力如何?如果都死光了,代表這環境不 好,但也有可能是同房到門診的時間太久了,或選擇同房的時間不正確,或使用clomid後讓黏液變得黏稠了。同房試驗不好,當然隱含著懷孕率不高,但也是有懷孕的例子。最好重覆作兩次,結果會比較可相信,如果PCT不好,我們就有充分理由來安排人工授精,但並不代表人工授精就能解決一切,必須依照病人狀況,適時給予調整。

三﹑抽血荷爾蒙檢查
        醫 生不是算命仙,常常要靠抽血才能透視病人體內的荷爾蒙狀態,尤其有人月經紊亂的時候。還好,台灣健保雖然不給付不孕症的治療,但一些檢查都還是有包含。但 是,有時需要很快知道荷爾蒙結果,例如當天之內,不是每一家醫院都能密切配合,很不幸地,越大的醫院,好像越不會配合病人的需求。所以,就有一種自費的項 目出現了,有自己付錢的就能當天得到結果,所以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影響不孕症治療的荷爾蒙檢查,最重要是雌激素,當預算不夠只能作一種檢查時,就是雌激素。它由濾泡內顆粒層細胞所分泌,在月經來潮時,最低可以低到20 pg/ml以下,排卵前可以高到250左右,但是有吃藥或打針。會高到好幾千,超過3,600就要小心卵巢過度刺激(OHSS)的危險。懷孕後,雌激素會繼續升高,高到20,000左右。有時候,一流的醫師單憑這一項就可給病人治療,反之,我還看過有人一次抽血檢查十幾項,那鐵定是少經驗的醫師,因為他不知道目標,亂槍打鳥,只是先驗再說,反正健保買單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有時還要加上黃體素檢查,才能準確判斷卵巢功能的落點,病人適當的治療。黃體素,顧名思義,是卵巢排卵後才產生,排卵附近可達1-3 ng/ml,排卵七天達到最高,約10-20,之後會慢慢下降,沒懷孕月經來時會降到0.5以下。如果懷孕,體內自己產生的hCG會刺激卵巢黃體,約第八九天開始,黃體功能會逐漸增強,但是黃體素上升緩慢,到懷孕終了,也只有180-200左右,這有時都不到OHSS的一半。但我們都會給病人比較多的黃體素,希望維持20 ng/ml以上,一直給到胎兒有心跳為止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LH (luteinizing hormone,黃體生成荷爾蒙)檢查,由腦下腺前葉所分泌,會在排卵前半天快速升高,約50-100單位,所以很適合當作排卵指示劑。但是,它很昂貴,正常人可能要用掉一包,1,000元,卵巢功能不正常者,可能要花兩倍的錢,才能完整檢查。但一個婦女基礎體溫計只有200元,不打破可以用個好幾年。因此,我們醫院一直不採用LH指示劑,但不代表它不好,有幾個病人,靠它很快就懷孕了。但,人工方式刺激排卵,用的是很類似LHhCG,因為hCG比較便宜,打了 hCG之後,一個小時濃度就會達到最高,但是沒有像自然週期一樣,10個小時就排卵,常常需要36-40小時才會排卵。這是因為人工治療過程,常常利用GnRHa (性促素類似劑)來抑制腦下腺功能,是不是因為這樣,打了hCG甚至最新的LH之後,都要一天半之後才排卵?但是在人工授精的療程裡,也沒有使用GnRHa GnRHanta (性促素拮抗劑)類的藥物,常常也是在打了hCG二十四小時之後,要作人工授精之前,作一個超音波檢查,卵泡幾乎都還在,因此打hCG與排卵時間的間隔,不單是腦下腺有無被GnRHa抑制的問題,可能也與雌激素的正向回饋機制有關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FSH (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,濾泡刺激荷爾蒙),也是由腦下腺前葉所分泌,也會在排卵前半天快速升高,但只有約30-50單位,所以不適合當作排卵指示劑。這個荷爾蒙,除了排卵前半天,還有第二個比較高的時間(secondary peak),約為月經第二天,臨床上常常抽這一天的血,稱之為基礎值。如果FSH升高了,表示卵巢年紀增大了,卵子如果老化,需要比較高的FSH才能促進成熟,所以,有的簡單的參考值,FSH等於10 mIU/mL者,大概是40歲,FSH等於15者,大概相當45歲,如果FSH等於20,則大概已經是更年期,相當4849歲,如果FSH等於40,我們就定義為停經,50歲。不過,這個檢查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,如前一個月吃避孕藥,這個月FSH會偏低一些,還有月經到底是哪一天來,也會有很大影響,例如有人來了三天少量,第四天才大量,到底該算哪一天是月經第一天呢?還有年紀大一些,這個基礎值的高峰會往左移,也就是會出現在月經的第一天,甚至月經前一天,所以更增加荷爾蒙判讀的複雜性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另外,還有一些較不常見的荷爾蒙檢查,例如睪丸素酮,在PCOS (多囊性卵巢症候群)的病人會升高,升高的程度會與症狀成正比。例如1.5 ng/mL以上月經幾乎不會來,但是跟每個實驗室的檢驗方法或標準值會有相關,所以好的實驗室應該盡量與世界的標準相同,國內有些機構因為成本考量,常常使用「比價」後最便宜的試劑,因此這一項檢查越來越不準了。第二項是泌乳激素,PRL正常值須25 mIU/mL以下,如果輕度升高會造成黃體功能不足,如果超過50,可能會導致月經不來,超過 100需考慮腦內長泌乳激素瘤的可能性。還有甲狀腺,腎上腺,胰島素功能都有可能影響月經,排卵與懷孕,有時也要列入一併考慮。
          還有一種CA125的檢查,雖然不算荷爾蒙檢查,但在不孕症門診也常用到。但是必須注意到的是CA125值的升高,常與幾種生理與病理情況有關;例如月經來臨、妊娠、腹腔發炎、內膜癌、乳癌、肝癌、肺癌…等等。其敏感性只有15% 左右,尤其一些早期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幾乎都不升高,所以當篩檢工具,實用價值不大;但對於術前就已升高的案例,倒是可以作為追蹤的參考。CA125很高的案例,對懷孕是不是有影響呢?有人報導說,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作試管嬰兒療程的那個月,如果CA125大於100,該療程幾乎不會懷孕。我們也曾經追蹤過那些特別高的案例,例如大於500,真的懷孕非常困難。不過也有例外,十年前我們碰到一個CA125超過10,000的案例,人家後來自己懷孕,也生了一個小孩,沒有找過婦產科醫生幫忙。所以該檢查也只是參考。

四﹑骨盆腔超音波檢查 Pelvic ultrasonography
          超 音波掃描是不孕症的常規檢查工具,除了可以檢查出是否有子宮肌瘤,子宮瘜肉、巧克力囊腫、與卵巢瘤等等病灶之外,同時在治療過程中可以追蹤子宮內膜狀況與 卵泡成長等重要資訊。婦產科超音波可分兩種:一種是經腹部超音波,執行掃描時需漲滿膀胱檢查比較精確,這種方式可以對腹腔內器官與病灶的相對關係做一個整 體觀察,檢視的範圍也比較大,比較宏觀,但是對於病灶的微細構造較難掌握。另一種方式是經陰道超音波,患者不要漲膀胱,讓陰道超音波探頭得以更靠近子宮內 膜與卵巢等器官。這種方式觀察範圍與距離雖然比較受限,但是對於病灶的細部結構易於分辨,物體尺寸的也測量比較精確,例如誘導排卵過程中,測量卵泡的大小 時就常需使用。
         不孕症最常用的是陰道超音波,主要看濾泡子宮內膜。一般在月經開始時,兩側卵巢約有二十幾個第五級(class V)濾泡,大小約在2-3 mm之間,如果超音波解析力不好,看得也不見得清楚,加上有月經血,一般病人除了要參加研究,不得不接受這個檢查之外,平常是省略了,偶爾驗個血確定月經就可以了。隨著月經天數增加,濾泡開始成長,如果沒有使用排卵藥物,抑制素(inhibin B)會把FSH壓抑下來,造成大卵泡數目越來越少,十幾mm的濾泡偶爾會看到兩三個,16 mm以上的第八級(class VIII)濾泡通常只剩下一個。因此,如果不使用排卵藥物,單胞胎是最常見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什麼時候卵泡才成熟呢?自然狀態約18 mm左右就會排卵,但不同藥物使用會影響,例如clomid使用者,約27 mm才排卵,排卵針使用者則跟自然狀態一樣,大約也是18 mm左右排卵。但這些只是參考,有人14 mm就排卵了,所以如果要作取卵手術等特定步驟時,最好還加上其他方法來控制排卵,如GnRHaGnRHanta藥物就可以九成以上成功控制排卵。
          水 瘤,巧克力瘤或輸卵管水腫都可能干擾超音波對於卵泡的判斷。尤其是前一個週期經過卵巢刺激,一些卵泡或黃體還存在一個一個大小不一的空洞,有時真難分別是 新長的,還是前一個月留下來的?如果要對照血清中雌激素含量與卵泡成熟度的關係,這時就會搞混。巧克力瘤,如果還小,又多發性,如圖5-1就有可能會搞混,不過巧克力瘤不太會隨著荷爾蒙上升而長大。但輸卵管腫大可麻煩了,它會隨著天數長大,也會伴隨雌激素升高,不易判別。好在,大部分的形狀不是那麼圓,如果轉一個角度,就可以分別出來。


(上圖為一個卵巢裡,有兩個小的巧克力囊腫在左右,上下為正常卵泡,所以取卵時有一些卵子被泡在巧克力液裡面,幸運地仍取到5顆卵子,有3個受精,植入後生出一男一女雙胞胎。)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子宮內膜也是一個重點,因為懷孕是要靠子宮內膜來著床的。厚度是一個重要因子,著床附近應該有8 mm以上厚度,懷孕機會才比較高。在過去試管嬰兒的案例經驗看來,假設以取卵手術前內膜10 mm 16 mm的案例當標準,大約有50%的懷孕率,8-10 mm的懷孕率約45%6-8 mm的懷孕率就不到15%6 mm以下懷孕者不到5%,而且還流產。當然也有例外,最近我就碰到一個排卵前內膜2.4 mm也自然懷孕的案例,所以那些內膜長不厚的人,也不必妄自菲薄,正應了古人所謂「誰家灶裡火無煙」的例子。
          子宮內膜太厚,會怎麼樣呢?不會怎樣,除非超音波下看到有瘜肉,否則懷孕率在內膜20 mm以上並不會比10-16 mm那 一組懷孕率低。之前我們自己醫院的統計資料,就證實這一點。另外,如果子宮腔內含液體,大部分是荷爾蒙高的案例,倒是有不少人認為會影響著床,這時有兩個 方法,試管嬰兒可以延後胚胎植入時間,例如第五天,幾乎所有人液體都消失了。第二種是冷凍起來,下回再植入。要是人工授精,倒是可以嘗試看看當個月就作治 療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除了厚度,子宮內膜密度,或稱超音波下的顯影程度,強與弱,可以反應內膜的特質。分類方法有許多,我們常用的是grade 1grade 4四種,grade 1代表,月經初期荷爾蒙很低,內膜也許還沒長厚,很薄,在超音波下是白色的(hyperechoic),比周遭的子宮內膜顏色還白,因此也不容易看出其質地的細微變化。Grade 2代表,月經乾淨後,內膜逐漸長厚,其密度與旁邊的子宮肌肉相等,稱之為isoechoic,厚度可以從3 mm16 mm不等。當內膜越來越厚,荷爾蒙的變化,會讓其密度變低,在超音波下看來比較黑,但前後內膜交界表面比較白,有所謂三條線出現,稱之為grade 3,這時候的內膜相當適合於胚胎著床。有人又把這時後的內膜分成排卵前,排卵中與排卵後,排卵後的內膜尤其適合著床,它會在靠進子宮肌肉層附近超音波密度增加,且與肌肉層界線消失,但靠近子宮腔附近仍然是低密度。在grade 4的內膜,大概承襲grade 3較末期,但變白區域遍佈整個內膜,所以三條線消失了,變成一個高反光地帶。一般在排卵後三天,內膜就會進入grade 4,所以第三天胚胎植入(排卵後5),看到的內膜大部分是這樣。
         除 了厚度,密度之外,子宮內膜還可以作什麼檢查?無聊的不孕症醫師,總是會再變一些花樣,像內膜蠕動方向頻率與震幅,內膜血管含量,血流強度,都曾經被報導 跟懷孕有關。但這些都只是一個參考,對於整個治療的目標,懷孕,仍然必須參考許多其他因素。前一陣子,也有人提到用超音波量子宮動脈的血流量或血阻力,來 推測懷孕率,因為他們認為子宮動脈會影響子宮,當然會影響子宮內膜,接下來用阿司匹靈來幫助血流,聽說可以幫助懷孕等等。這些也都是間接的證據,我們醫院 並不十分採用。
          除 了濾泡與內膜,超音波當然可以提供其他資訊,包括有沒有子宮肌瘤,子宮腺肌症,子宮縱隔或雙子宮等等。子宮腔的角度與深度,也可以用超音波先告知醫師,以 利治療。超音波檢查是一種相當安全的檢查工具,現在等於是婦產科醫師的眼睛。在適當的時機,並由專業人員來執行之下,過去並沒有文獻報告有造成併發症之病 例。

五﹑子宮輸卵管攝影檢查 HSG
          早在一百年前,就有人做過輸卵管通氣檢查,近年又有人作通水檢查,但是標準的X光子宮輸卵管攝影檢查 (hysterosalpingography, HSG)則是比較通用的。早年是使用含碘的油性顯影劑,但是偶爾會造成太久沒有吸收,或油性分子與骨盆腔細胞發炎反應等等。最近已經開始用水溶性的顯影劑,有人還採用非離子的顯影劑,過敏反應可以降到最低。
哪些人需要作HSG?懷疑輸卵管有阻塞,或子宮腔有病變者。但這個檢查會痛,少數人在消毒不完全狀況或病人本身有發炎情況下,作HSG會導致骨盆腔發炎。所以利與弊必須衡量,如果一個人進來不管三七二十一,什麼檢查都排進去,那麼還需要醫師作什麼?電腦就可以排這些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 HSG什麼時候作?在月經乾淨後,排卵前,可以安排這個檢查。我們醫院是由住院醫師來安置HSG的儀器,由X光科醫師負責照相。這兩科的醫師都採輪流制,所以有一些缺點,裝置的婦產科醫師經驗雖可傳承,但累積得不多,做到流血或病人感覺疼痛者,這幾年不少。X光科輪流,所以怎樣把握適當曝光,或怎樣才合格的片子,這幾年也稍差。如果由私人機構執行呢?我曾經看過一些單位,因為沒有正式的醫生來裝置,所以無菌的觀念不合格,片子照得不夠細膩,只能說有通沒有通,輸卵管皺折都看不出來。因此多年以來,外面來的病人HSG常常會在本院重作一次,引起病人一些抱怨,特別是本院也沒有作得很理想時。
          HSG如何作?當病人換好衣服,除掉一些干擾X光的東西,躺上X光 的台子,有時這些台子不是很好躺。由醫師放置擴陰器,由於這些病人都是不孕症,沒有生產過,因到比較狹窄,放置過程必須小心,才不致引起疼痛。第二步驟是 用兩支單鉤固定子宮頸,這個步驟容易引起流血,當然器械好壞也會影響。這個步驟很重要,牽涉到後面步驟注射顯影劑時候,會不會漏出來。第三步驟放置橡皮注 射頭進入子宮頸,現在有些人改用拋棄式的注射管,雖然方便,但是有兩個缺點,一個是無法看到子宮內頸,另外對子宮頸較寬的病人,會漏顯影劑。第四步驟,是 注射顯影劑,要注射速度快,才不會浪費顯影劑,但X光科醫師要配合得快,在顯影劑尚未充滿子宮腔時,先照相,才不會漏掉細微的病灶。第五步驟,是30分鐘之後,再來照一次相,看顯影劑殘留的狀況。
最常見的HSG結果是,單邊或兩邊輸卵管阻塞,如果是在子宮角部份就塞住了,必須懷疑是否為痙攣造成,而非真正阻塞。因此,有的醫院會先打buscopan藥物,預防痙攣。但有時是黏液造成假性阻塞,因此有的老醫師會喜歡油性顯影劑,因為可以用比較高的壓力,「疏通」輸卵管。但藥物或油性顯影劑都有一些壞處,所以利害相衡之下,醫師會作有利於病人的決定。
         有時,可以看到輸卵管水腫,程度從第一度最輕微,還有顯影劑可漏出輸卵管,到最嚴重的第四度,形成一個大腫瘤都有可能。一旦輸卵管水腫,建議不要開刀,因為現在試管嬰兒技術非常普遍,不需要冒著子宮外孕的危險。但是,如果只是第一度水腫,HSG下還可以看到rugae (即輸卵管壺部有黑白相間的條紋),而且病人還年輕,倒是可以嘗試開刀。不過前提是,開刀者必須有熟練的技術,不能越開越爛,白白挨一刀,卻達不到增加懷孕的效果。
          另外,子宮腔瘜肉或黏連,也可以看出來。瘜肉如果很小,必須HSG操作者有技術才能秀出來,有些人有一二十個瘜肉,有個名詞叫endometrial polyposis, 就是指這一種因為內分泌問題所產生的子宮內膜病變。通常刮一刮,很快就會懷孕。有時比較大,要考慮是否為肌瘤,如果無法確定,還可以作子宮腔鏡檢查。最困 難的不孕案例,是子宮腔黏連,通常是懷孕時作流產手術造成的,最近我們也看過一例非常罕見的病例,就是只有作診斷性內膜搔刮術,就造成嚴重的內膜受傷,每 個月都不超過4 mm厚度。但是,有時受傷不見得會造成黏連,只是會有顯影劑滲入血管的現象(intravasation),有時量多,還造成靜脈回流,輸尿管內也很快出現顯影劑,經驗少的醫師還誤以為是先天兩條輸尿管。如果在HSG看到0.5平方公分的黏連,有可能受傷面積是這個的10倍以上。這個結果是不孕症醫師最頭痛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 HSG有 時也可看到輸卵管尾端與卵巢部份黏連,最常見原因是開過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刀。台灣的子宮內膜異位症,常常用腹腔鏡開刀,但不是每一個手術者都很熟練,糟糕 的是有一個現象,熟練的醫師往往懶得開刀,不熟練的往往很興致勃勃地想「練習」,因此刀者凶器也,要開刀必須謹慎評估。黏連的程度,單從HSG也不見得會看出全部,有沒有必要為了更清楚全貌,而去開一個刀,這需要醫生幫病人做出利弊得失的評估之後,再作決定。
          最 糟糕的狀況是懷孕了還作檢查,有的病人很久沒懷孕,醫師就排了一個譬如說一個半月後的檢查,等月經來再去作。但病人判斷月經的能力差,有時把一點點出血也 認為月經,其實是懷孕早期的出血,就去作檢查了。有些是非不孕症專科的醫師,判斷月經的能力跟病人一樣沒經驗,病人常常月經兩個月才來,當她這次一個半月 來看診,醫師就排HSG,結果當然會碰到HSG看起來子宮內膜有毛毛的變化,就是懷孕胎盤的絨毛。所以作這個檢查,最好找專科醫生,而且不要偷懶看門診,自己決定作檢查的時間。

六﹑子宮腔鏡檢查
          主要是檢查子宮腔,因為可以直接目視,更清楚知道病變是什麼,所以受到醫師的青睞。很簡單,把子宮腔充水,或充氣,就可以用個鏡子加上光源進去瀏覽一番。加上現代科技進步,鏡子越作越小,解析力越來越強,更多醫師安排這個檢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第一種發現是瘜肉或肌瘤,如果是瘜肉,簡單,一下子就可以拿掉,手術不到五分鐘,有時會有endometrial polyposis, 看起來像是海底潛水時,看到海葵隨著水流漂來漂去,這時用刮杓刮一刮即可,手術後一兩個月,懷孕率很高。如果是肌瘤,比較麻煩,就需要手術性的子宮鏡才能 完成,如果突出於子宮腔內的肌瘤部份不多,切除時越不容易乾淨。而且一旦手術時間拉長,併發症就會增多。過去十年來,南北各大醫學中心,就有許多案例在做 子宮腔鏡檢查或手術當時死亡的案例,比腹腔鏡還多很多倍,原因大多是氣體栓塞為主。所以,雖然子宮腔鏡很簡單,花費時間也很短,還是要小心。
         第 二種常見的是黏連(adhesion),有時黏的組織很薄,用鏡子一推就破了,有時需要用刮匙進去處理一番。有些,比較厚的組織,需要用剪刀,慢慢剪開來,然後放個避孕器撐開 子宮腔,不要再讓這的區域黏回去。但是,效果也不見得會很理想,因為會黏連的附近,可能組織都有一點受傷,屬於疤痕組織,不見得靠這樣就可以把子宮內膜長 好。這是令人相當頭痛的。還有,只是纖維化表現,一些陳舊的疤痕,並沒有看得見的黏連可以切除,有人建議可以把疤痕組織刮一刮,讓它再長新的組織,但是實 際效果有限。
        有時可看到避孕器或胎兒骨頭,這些外來物可以引起不孕,可在檢查時順便作處理。當然有時會發覺一些奇怪的病灶,可以順便切下來作病理化驗。很少時候會看到結核病造成的病變,有時根本黏住了,進不去。
作子宮腔鏡時跟HSG一樣,必須注意沒有懷孕或感染的情形,免得造成一些後遺症。如果合併腹腔鏡檢查時,要注意頭低腳高的姿勢,不要太差太多,如果子宮位置高出右心房太多,例如25公分,就會造成虹吸效應,如果子宮頸或內膜有傷口,就容易吸進氣體造成生命危險。

七﹑腹腔鏡檢查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腹腔鏡檢查是將腹腔鏡自腹壁插入腹腔(盆腔)內 觀察病變的形態、部位,因為可以直接目視,更清楚知道病變是什麼,可以看到超音波看不到的範圍,必要時取有關組織做病理學檢查,藉以明確診斷的方法。常用 於臨床診斷不能確定的情況,如內生殖器發育異常、腫瘤、炎症、子宮外孕、子宮內膜異位症、子宮穿孔、原因不明的下腹痛等,對不孕症患者使用主要用於(1) 不明原因的不孕症:一半以上的人,在接受腹腔鏡手術之後,都能找到原因,所以不明原因的不孕症,必須先作腹腔鏡檢查。(2) 子宮內膜異位症:因為輕度者往往沒有症狀,婦科檢查也無異常發現,但腹腔鏡檢查可以發現點狀或片狀異位的子宮內膜病灶,可以給予適度的診斷,但不代表這種輕微的子宮內膜異位症,就是佔不孕原因的大部分。(3) 輸卵管黏連:子宮輸卵管造影正常者,如無其他病因,經適當治療超過半年仍未受孕者,可以作腹腔鏡檢查。其他如HSG檢查未確定輸卵管是否通暢者,確定有無結核病腹膜炎,或觀察卵巢腫瘤等。
但是它是一種手術,會痛,也有危險性,需不需要作,醫師會在門診先仔細評量得失。它分為兩種,診斷性腹腔鏡與手術性腹腔鏡,不孕症患者使用的經常是前者。鏡子的直徑大約是10 mm,過去也流行過5 mm2 mm甚至更細的鏡頭,但後來較少使用了。手術方法是事先必須用較細的充氣針,從肚臍附近灌氣,大部分是使用CO2,先把腹腔撐開來,第一支穿刺套管由肚臍的切口進入腹腔,才比較不會有危險。有時需要另外一個器械來幫忙撥開腸子或輸卵管,得以看見更仔細的病灶,所以會在兩側多打一個洞到兩個洞,直徑約0.5公分即可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危險是任何手術的第一個考量,腹腔鏡也是,在螢幕出現畫面之前,第一支穿刺套管盲目穿刺過程,誰也不知會發生什麼危險。十多年前,台灣婦科內視鏡學會成立之初,有一個經驗非常豐富的美國醫師,到韓國漢城(現叫做首爾)一家教學醫院示範腹腔鏡手術,就當場出意外,所以後來我們都非常的小心,但偶爾也會聽到悲劇重演。土耳其首都有一家教學醫院1996-2003年中共作了3,572例,也發生一個主動脈破裂而死亡(0.03%)的案例。芬蘭全國在1995-1996年間共作了32,205腹腔鏡,結果有1例發生主動脈裂傷,3例腸骨動脈裂傷,但命都有救回來,可能是因為裂傷不嚴重,或者不是由第一支穿刺套管所引起的。法國1998年回顧過去29,966個腹腔鏡,有6例造成大血管損傷,其中三例是第一支套管所引起,所以有一例死亡。
既 然危險是出現在第一個穿刺套管,最近幾年來,無尖銳的穿刺套管就流行起來。過去的穿刺套管只是一個不鏽鋼的銳利套管,一點也沒彈簧,而且用久了,一點也不 銳利,穿刺起來特別費力,也就特別危險,這是二十年前的器械。十幾年前,就開始改成有彈簧,彈簧一開始設在穿刺刀的外面,必須等塑膠外管整個過了腹膜,彈 簧才會彈出保護刀刃,但有時會太慢,造成傷害。後來彈簧改成在刀刃裡面,好一些,但是仍然不夠好。最近已經在彈簧的設計上改進,而且多個廠牌競爭之下,安 全性越來越提高。大概在八九年前,出現了無刀刃的安全套管(safety trocar), 原理是在充氣針外面套上一個堅韌的網狀構造,等到充好氣之後,拔出充氣針,把鈍頭的塑膠套管硬塞進去,有點費力,但是沒有刀刃在前頭,安全性就提高很多。 近幾年在國外開會,腹腔鏡器械的攤位上,擺的都是這一類安全套管,已經看不到用彈簧的套管了,很可惜台灣不少醫院仍然在使用舊式的穿刺套管,可能是因為成 本考量。
除 了立即會死亡的副作用外,一些胃穿孔,子宮破裂,出血等等副作用,在腹腔鏡手術也不少見。即使沒有看得見的傷害,也有可能會出現看不見的傷害,例如拉扯輸 卵管時,造成漿膜受傷,以後容易黏連。有些人處理巧克力囊腫時,沒有弄乾淨,很快復發不打緊,還把病灶擴散開來。最常見的一種情況是,用開癌症的方法來作 不孕症的治療,例如把雙極電刀的能量調到四五十瓦特,止血效果相當好,手術畫面非常漂亮,剝離卵巢囊腫時幾乎不流血,這樣的錄影帶還常常拿來當教學用,但 是,病人開完刀6個月都沒來月經,一驗血,哇,停經了。我當學生時,有個台灣非常優秀的神經外科教授,就告誡過我們,不可拿開戰車的技術,來開賓士車。每個不孕症醫師,都要考慮到病人將來的懷孕問題。
          另 一種常見情形是,子宮內膜異位症開刀前,醫師都說沒問題,或給予病人很高的希望,開刀當時就找家屬進開刀房,說你看你看,這麼嚴重,開刀沒辦法,一定會復 發,最好作試管嬰兒才會懷孕等等。其實,術前仔細評估,如果能預知這樣的結果,反正都要花錢作試管嬰兒,是不是可以省這一次活受罪?所以回到最前面說的, 「醫師會在門診先仔細評量得失」,但是這個得失應該是以病人為主體,而不是健保局或醫院本身的得失。